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果然,穿泳衣的黄多多又被骂惨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866    评论

毫不意外,黄磊的女儿又被骂了。

就在今天,「黄多多留学生活照」冲上热搜第一

照片里的她古灵精怪,看起来在美国的夏校生活很开心

点开评论区,本以为会是一片夸赞“青春美好”的讨论;现实是,看完让人感觉像是走错了片场——

“真的不懂黄多多为啥这样”

“穿这么低胸的衣服,不知道怎么想的。”

“这泳衣确定好看吗?”

一时间,评论区群情激荡,义愤填膺,仿佛“小女孩穿个泳衣”是什么了不得的罪名。

透过各种措辞激烈的留言,倒是不难发现——

这些高高在上地表示“要是我孩子我早打她了”的人,不但相当认真的将自己代入“父亲角色”进行说教,甚至还试图以自己的观点,评判左右他人的人生。

而类似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那些年,黄多多挨过的骂

很长一段时间里,黄磊和孙莉的教育方式,都是互联网热烈讨论的命题。

大女儿多多,因为参加《爸爸去哪儿》而被观众所熟悉,原本是“看着长大的乖小孩”。

直到2019年,多妈孙莉分享的一张“姐姐的新发色”照片,瞬间引爆热搜。

照片中,染了“仙女紫”发色的多多,穿着淡紫色短袖出镜,微笑面对镜头。

妈妈分享女儿的爱美日常,记录孩子成长中的欢乐时光,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结果评论区很快有人“忧心忡忡”表示反对:这么小就成熟了打扮不太好吧。

再往后,多多小时候对着镜子涂口红的照片也被扒了出来。

一时间,质疑“多多不学好”的言论扑天盖地,事情的走向也变得魔幻起来。

多妈晒出一段女儿制作毛线兔子的视频,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不对劲”。

耳朵上戴了个亮闪闪的耳钉,无名指上戴了个轻巧的素戒

即便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饰品,也不妨碍网友们替多多的未来担忧:“这么小就光想着怎么打扮自己了,以后可怎么办?”

还有的人直接打着学校名号提前“清理门户”:“学校会允许吗?带坏风气!”

一夜之间,评论区的网友们都化身“正义之士”,试图透过屏幕给这一家子立立规矩,挥斥方遒。

不仅如此,黄磊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也让他们表示“不敢苟同”。

一次采访中,黄磊被问到如果女儿早恋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不反对。

站在父亲的角度,黄磊以女儿的感受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没什么毛病。

可他越是云淡风轻,就越是有人反对。在网络“正义之士”们看来,爱美的多多似乎已经被想象成了一个“坏孩子”。

“染发=不学好。”

“烫发=小太妹。”

“打耳洞=太叛逆。”

“谈恋爱”什么的,更是想都不敢想。

黄磊、孙莉站出来表示“女儿有追逐美的权利”,他们仍不买账,举不出反对的论证,就兜来转去,落到了“为你好”头上。

“女孩子沉迷打扮就废了,不会有出息的。”

“这要是我孩子,腿早被我打断了。”

指责黄磊“太开放”“能不能管管你女儿”的有;说夫妇俩“不管女儿”“真就放任自流”的也有。

陌生网友们纷纷化身“人生导师”,激情发言,类似的情况不要太多。

还记得之前王菲和李亚鹏的女儿也在网上晒出“比基尼”照片,他们赶来评论:“眼神不健康。”

李湘的女儿王诗龄穿一件衣服稍微贵了点,又有人前来控场:“小孩子还是要朴素一点。”

语气之认真,态度之坚决,仿佛真把自己当成了这些孩子的家长、甚至家长的家长。

反而完全忘记了事情的本质:这事儿,到底和你有什么关系?

互联网人生导师行为大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一些人想着当别人的“网络人生导师”。

他们善于使用命令语气说话,指点中尽显“威严”。无论对方是不是与自己相关,无论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如何。

这样的情况下,不止公众人物,普通人也逃不过“被指点”的命运。

之前曾有一条微博引爆网络。

牛津大学数学系女博士朱雯琪,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以牛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数学建模系毕业了”。

“牛津大学,年级第一,数学建模系。”

看到这里,普通人的感受通常是:这么亮眼的成绩,这女孩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互联网人生导师,则能迅速捕捉到另一些信息:这么亮眼的成绩,这女孩一定是装的。

“我就是知道”

就此,朱雯琪被扣上了“学术媛”的帽子,舆论场上,她被质疑学习经历、学术能力。

一位微博认证为“知名科学科普博主”的网友给出解决方案:拿出一套本科水平的数学题,要朱雯琪解答,以自证清白。

以为这就够了吗?显然不。

朱雯琪题做了,真相分明了,得到的回应也不过是一句轻飘飘的“应该是真的”。

关于她的讨论也没有到此为止,反而话锋一转——

“你应该感谢博主给了你证明自己的机会。”

“我本来觉得她挺好的,但是穿皮草就真的很不喜欢。”

“一女生自述是牛津数学系第一,这本来就是值得质疑的事儿。”

图源:微博

言下之意,你该低调、你该朴素、你该老老实实自己乐呵乐呵得了。

再说直白一些:我没错,即使有错也是你先动手的。

一切指责和质疑的来源,似乎就此分明:因为她不符合人们固有的,关于学霸的想象。即使这种想象,并无什么站得住脚的依据可言。

在互联网人生导师们的世界里,一切似乎都该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一定是这样的”

还有余秀华被杨槠策家暴事件,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余秀华本是“受害者”。

但在恶性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后,男方在所谓的道歉信中,仍是居高临下。

“建议不要老看小说、外国小说、活在童话世界里。”

“虽然我家暴了你,但你要坚强起来”

即便他将“道歉信”写成了“道谦信”,依旧不忘施展教学。

类似的话不仅出现在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中,在互联网中俯首皆是。

甲方乙方都确认没问题的稿件,被路人“液画”并说画得不好。

在网上卖个闲置耳机,拒绝讨价还价,被没有任何交集的甲乙丙丁教育“不会做人”。

来自网友的这些例子,覆盖了各种不同观点和事件,却都展现了一种深深的压迫感。

从中更能参透“人生导师”们的底层逻辑:“这个人的发言在网上被我看到了,我一定得教育教育他。”

不愿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人沟通,以习惯控制取代表达,用自身经验掩盖想法,将别人拉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宏大叙事中。

如此种种,就是“互联网人生导师”的主要行事准则。

“快说谢谢”

在互联网上,它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直观的名字,“爹味”。

看到小伙子的行事方法,不符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就想意味深长的教育两句:“你还是太年轻,什么都不懂,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绝对会后悔的。”

看到小姑娘穿裙子、短裤,又忍不住叹口气叮嘱:“谁家正经小姑娘这么穿。”

传谣不是传谣,是“叔叔看见小孩子有出息”,北大韦东奕被莫名“造神”事件后,有人如是说

小到对别人妆发随意的点评,大到对时事大事慷慨激昂的观点输出,全知全能又不可侵犯。

随时随地,张嘴就来,自己当真不够,还让别人也当真,“形而上学的爹”大抵如此。

早期“爹味”代表吕轻侯:允许你进门当妾,你好好努力吧。

事实上,许多时候“爹味”强调的不是男性。

甚至已经无关性别、年龄、身份,而是“一家之主”的绝对权威和不容反抗,以及传统家长制下那套简单粗暴的行事观念——

他人是幼稚的,自己是成熟的;他人是矮化的,自己是不容置疑的。

“禁止随地大小爹”

网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一度十分流行:“禁止随地大小爹。”

人们为什么如此讨厌“爹味”发言?

从本质上来说,爹味的核心,或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泛滥的话语权力投射。

因为后期“爹味”满满而被吐槽的顾千帆/图源:《梦华录》

泛滥,在于边界的模糊。

互联网导师们对自己的能力边界认识不清,过于自信,这支撑,便能永远找到适合的角度,站在制高点上。

科学讲不过就讲道德,道德讲不过就讲伦理。伦理要是还讲不过,就摆出一副老姿态,只要你敢反驳,就是经验不足、不尊重长辈。

“你吃过的饭还没我吃过的盐多。”

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谁都没有粗暴干涉、傲慢指责的权利。

至于“权力”的投射,则往往是一种强行卖弄和输出。

“禁止反驳,反驳就是你错。”

不在乎对方的情绪,不强调信息的沟通。

只是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力投射,在任何事情上都热爱横插一嘴。

至于这种表达,是否能真的对人有帮助,并不重要。

我们对于“爹味”的不适感也正来源于此:TA什么都没有做,但是TA却好像比谁都懂,比谁嗓门都要高。

面对“爹味”的指责,有人会觉得委屈:我明明是好意,我只是想给出建议。

真的是这样吗?不妨在“释放好意”之前先问问自己——

第一,自己是否有资格、有能力给出建议、指点和贬低?

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承认自己不懂和不可以,真的不丢人。

第二,有没有放下对权威的潜层渴望。

你的出发点究竟是输出观点、发泄自己、彰显“指点江山”的地位,还是真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而不是“你抗压能力这么差怎么能行”

第三,对方是否真的需要。

在看见别人之前,先看到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控制欲,转变成对他人的搅扰。

当然,一切还可以有更加直接的解决方案。

记住那句“上个网而已,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任意插手别人的人生,或许可以解决99%的问题。


THE END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