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她被雪藏的原因,国剧今天终于敢播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808    评论

国产剧里的家庭妇女都去了哪呢?今年比较有印象的,就是《漫长的季节》里的美素。

图片

但美素出场少,活动范围局限在家里,20年后的故事也没有了她。

更多的“美素”去哪了呢?

今天的银幕接纳成功的女人,职场风生水起,保养得当一身名牌,姐姐好飒。

但不成功的女人,好像就被抹去了。

她们不是爽剧,女的不爱。

被生活糟蹋得不再年轻貌美,男的不疼。

她们被多方位地遗忘了。

今天这一篇,Sir想从国产影视剧里,打捞起那些卷入了时代洪流的东北女性角色。

她们的故事,可一点不比男性寡淡。

01

东北,曾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1946年,哈尔滨成为新中国第一座解放的大城市,后来,东北也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

鞍山工厂、长春一汽、吉林化石等大型国有企业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高的城镇化率,使得东北的女性地位,走在全国前列。

女人更多地走出家庭,填补工厂劳动力的需求。

图片

《漫长的季节》里,王响作为开火车的老师傅,对国营工厂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他不断强调,是他的父亲铲了建设华钢的第一铲土,也为自己继承了父亲火车头司机的岗位而感到自豪。

图片

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翁。

并且这种身份,是可以世袭的,王响和美素都一直满心期待把儿子安排进桦钢厂接班。

桦钢彻底没落前,王响他得到过厂长的嘉奖,上了报纸。

美素自豪地站在他身后看照片摆得正不正道,尽管自己只露了半张脸,但她为自己的丈夫感到自豪。

而之后,华钢没落,王响下岗,王阳去世,王响同时失去了自己社会上和家庭中的“父”的身份。

美素再一次站在王响旁边,看他挂王阳的遗照,亲眼目睹了王响的陨落,也目睹了东北的陨落。

图片

图片

图片

△ 女性只是男性命运起伏的旁观者

如果说美素是一个因病内退的女工,没有直接经历桦钢凋落的幻灭感。

那么巧云,则是一个“女版王响”。

她在过磅房过磅,检查进出华钢的车辆运载的物资。

目睹保卫科科长带着一群手下偷华钢的材料,看着她献出了青春、感情深厚的桦钢厂被这样掏空,贱卖。

她却无能为力。

图片

在这部剧中,主角团的男人都完成了堂吉诃德式的爆发,表达了他们对于世道崩坏的抗议——

马德胜脱下警服。

龚彪打了厂长。

性格最老实的王响,也在最后关头加入战局。

图片

而女性能做的,更多是沉默。

就像美素只是无声的拒绝,没留下一句遗言就在卫生间自尽;

巧云到夜总会陪酒,下了班,抱着儿子,在丈夫的自行车后座上独自流泪。

图片

沉默是她们的处境。

也让她们的故事,被掩埋得更深。

02

国企制改革,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急剧失衡。

铁饭碗竟然说丢就丢,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体制,竟然如此脆弱。

而男人,作为“当家的”“顶梁柱”。

他们更难以接受这种下坠。

《钢的琴》,就是一个父亲,企图在破落的命运前强行挽尊的故事。

正如戴锦华老师评价《钢的琴》时所说:“工人阶级老大哥、领导阶级、共和国长子的位置,是要通过丧失了父亲资格和尊严的父亲,以及他们的挣扎、堕落或救赎之路来呈现。”

图片

那么,女性没有崩塌吗?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本就不具有主体性的女性,对于阶级陨落所带来的阵痛,是不如男性来得直接和剧烈的。

《漫长的季节》里的火车头司机、保卫科科长,《平原上的摩西》里的卷烟厂供销科科长,都是权力、地位、社会关系上层的象征。

下岗了,他们的这层身份就不复存在了。而女性本就没有这层社会地位,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下坠之感。

然而,这并不是最后的结果。

当这一切都被打破后,男性如何自处呢?

董宝石在接受GQ报道的采访时曾这样描述过东北大哥:

他其实并不是一个社会大哥,但一定要有社会大哥的气质。假设家庭没那么富有,他也会戴一个很粗的链子,然后头发剃得很短,最后外面来一个黑貂,保护自己脆弱的心。

—— GQ报道《我要用老舅构建东北神奇宇宙》

虚张声势,是东北男性最鲜明的特征。

这也是为什么,《漫长的季节》里的男人戏,被人觉得有“爹味”的原因。

他们失去了在外的“父”的身份,心理上却不接受,并依然保有在内(家庭)的“父”的身份。

于是我们看到,东北陨落后的女性变得更加被动和无力

《漫长的季节》里的罗美素,典型的家庭主妇,她的活动地点被局限在自己家里,每天看着王响、王阳进出家门,她却从未踏出房门半步。

图片

她是被动的。

每天只能不停地追问王响外面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还得看王响愿意说多少,才能知道多少。

她也是无力的。

捆住手脚、锁住房门,也看不住王阳。眼睁睁看着他跑出去,自己却只能被困在小房间里无声地呐喊。

图片

其他女性呢?

黄丽茹意外怀孕了,需要找个接盘侠才能继续生活。

图片

殷红努力工作,到头来不过是男人的玩物,最后连自己也成为了父权世界的帮凶;沈墨拼命挣脱魔爪,想要依靠的不过是自力更生的能力,却发现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被蚕食的命运,只好堕入黑暗中……

图片

图片

对自己命运的被动和无力,让女性不得不逃离。

《平原上的摩西》里的傅东心,选择一头扎进书和画的世界里,对现实生活视而不见。

图片

△ 在工厂里也要找个角落躲着看书

更克制但尖锐的呈现在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

姨妈先是逃离了那个令她窒息的东北,回到了自己的娘家上海。

但她在上海遇人不淑,遭遇了种种不幸,最后不得不回到了东北。

明明都没有工作,但男人就是家里的主人,两手一摊看电视傻笑。姨妈则一夜白头,机械地重复着家务劳动,仿佛一个没有感情的为男人服务的机器——

没错,离开上海,被迫放弃自己主动选择的生活后,她杀死了自己的心。

图片

这是一种殊途同归。

傅东心躲进文学世界里逃避现实,罗美素以身体的死亡逃离现实,姨妈则以心死背对现实。

逃离,便是那个时代东北女性命运的指向。

或者应该说,这是所有女性的命题。

女性想要逃离的,其实是她们没有主体性的命运。

03

描写90年代东北的影视剧没有主动、鲜活的女性吗?

也不是。

《钢的琴》里陈桂林的情人,离异单亲妈妈淑娴。

她同样是下岗职工,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但生活的种种苦难并没有压倒她,反而让她成为了那个灰暗的城市里唯一的一抹亮色。

她能歌善舞会弹琴,对人热情大方,对事乐观向上,几乎是理想的化身。

图片

没错,她的存在就是一个理想。

放在现实中,这样的女性,很大概率会落入风俗行业。

恰好,有这么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下岗后的东北女性“误入歧途”的故事——《下海》。

图片

当时代的车轮无差别的碾压过男人和女人后,很多主外的男人别无所长,无法再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主内的女人的家务劳动能力则被迫成为了向外的能力——给别人家做保姆赚钱。

但东北谁家需要保姆啊?只好向外探寻。

蛇头指了条明路——去法国当保姆,2000欧元一个月。

张丽娜信了,她满怀希冀地去到法国,才发现现实多骨感——500欧一个月,还会被恶意克扣工资,赚的钱不仅还不了债,连养活自己都费劲。

幸运的是,她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个东北老乡李玉梅,李玉梅带她见到了一群在法国的老乡。

不幸的是,她们都是在法国赚钱无门而下了海的女人。

张丽娜悲哀地意识到,这也是她唯一的出路。

于是,她也下了海。

图片

现实的新闻和数据更是触目惊心——

法国的华人性工作者中,90%在国内留有子女;

平均年龄42岁,最年轻27岁,最大年纪63岁;

从90年代的500-700人,到2016年,人数增长到1300人;

而她们赚取的嫖资,一次只在20-60欧,有时候甚至可以更低。

图片

图片

电影也呈现出了现实对女性更加残酷的一面。

张丽娜用身体换来的钱,帮家里还了债,盖了新房子,还盘了个店面开饭店,但当她回到家时,才发现,赚钱的是自己,家里的“主心骨”还是男人。

因为下海的秘密被发现,丈夫的自尊心受了伤,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从来没有人想过,他们之前享受的好生活是理所应当的吗?男人的自尊心受伤了,女人又承受了什么呢?

结果是,男人离开家,家就散了。

她得去找回男人,要他一句“算了”,然后一起离开东北,才能让日子过下去。

无独有偶,《榴莲飘飘》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小燕从东北老家来到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找工作,却发现这里的花花世界就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自己却只想赚了快钱赶紧离开。

她只能靠当妓女谋生,最高纪录是一天接待38个客人。

通行证到期时,她便带着赚来的钱回了老家。

她想在老家盘个店面做生意,但不知道该做什么。

与此同时,她身边的朋友们又都羡慕她出去闯世界赚了钱,问她是做什么的,希望她带着自己也去闯一闯。

小燕的职业哪里说得出口啊,电影用一句双关的台词巧妙地让小燕回答了朋友的问题:

-那有什么难的?

你在那边干什么你过来也干什么呗

-小姐,找到了吗?

表面上是在喊洗头店的小姐,实际上是对朋友羡慕的无奈回答。

她们为什么这么想离开东北?

因为对她们来说,东北是一片无法立足的沼泽。

小燕学了八年京剧,她的表妹小莉学了四年现代舞,却毫无展现的舞台。

只能在各种开业剪彩典礼上随便舞弄一番,或者在KTV自娱自乐,实际上根本无人在意。

图片

或许你们也发现了,东北,曾经是一个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而也更重视教育与艺术的地方。

在各种讲述东北的影视剧中,主人公往往都会一两样文艺才能。

《钢的琴》中陈桂林本身就是一个乐团的队长,会手风琴,还重视女儿的钢琴教育;《平原上的摩西》里小斐学习笛子;《漫长的季节》中,沈墨会弹钢琴,王阳梦想当一个诗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越是重视艺术教育,人对尊严的敏感度便越高。

他们以为自己付诸了长时间训练的才能一定能为自己带来回报,却没想到,在东北,一切皆无可能。

怎么能不出去闯一闯呢?怎么能不出去试一试呢?

可惜,东北,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想要离开,同时还回不来的地方。

现实更加残酷。

戚小光的纪录片《女子宿舍》拍下了一群群居在两元一晚的宿舍中的东北女性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没有资源,Sir只找到了凤凰卫视记者采访版本的《两元女子宿舍》。

图片

住在这里的女人,被家暴、被离婚、被抛弃……

但她们没有放弃生存,而是来到了这个劳务市场附近的两元女子宿舍投宿,每天吃一元的花卷果腹,艰难地寻找着工作,维持着生活。

图片

只是,她们逐渐忘记了该如何哭泣。

图片

这便是女性视角的东北。

因为没有主体性,她们只好被动地承受命运和男性的双重打击,直到承受的极限。

直到最后,她们殊途同归——无论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还是放弃尊严、杀死精神,都必须要逃离。

讲到这里,女性的命运似乎充满绝望。

但其实,Sir在这么多影视剧中,看到过女性充满希望的瞬间——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这是一个需要倒过来讲的故事。

姨妈受够了在东北的狗屁生活,她勇敢选择了逃离,一个人来到了上海。

在上海,她充满自信,说话嗓门极大,喊得外甥宽宽不想认她。

她积极生活,精打细算,甚至做家教赚钱,为未来的生活做了充足的保障。

她为人正直善良,看到社会不公会挺身而出,也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她还勇敢去爱,尽管遇人不淑,经历了很多荒诞无常的故事,但她始终唱着,爱着,鲜活着。

图片

图片


THE END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