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1986年拍摄大决战,有人说不拍林彪,杨尚昆:东北的仗是谁打的?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430    评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大决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这部战争史诗历时数年制作完成,动员了13万军队参加拍摄,无论是特型演员的挑选,还是战争的大场面,影片都无可挑剔,至今仍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军事鸿篇巨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中国电影事业也迎来新的春天。1986年,中央提出要将三大战役搬上荧幕,以记录1949年这个伟大的转折点,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将这一个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并指示:不仅要拍成,还要拍好。



拍摄三大战役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和细节,首要的难题便是剧本,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对这件事十分上心,多次召见主创人员进行研究讨论,他说:“我只要你们拿出来一个好的剧本,《大决战》一定要能站住脚,剧本不好就不拍,直到改好为止。不要只算经济账,花钱多不怕,就算拍出来没人看也不怕,我们这是还原历史,重现历史,还能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我们党和军队,我看是十分值得的。”

在剧本创作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写不写林彪,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林总战场上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林彪无疑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角色。



有人担心片中出现林彪会有麻烦,主张不写林彪,有人提出对林彪一笔带过,出现他一两个侧身镜头就可以了,更有甚者提出把林彪塑造成反面角色。工作人员们你一言我一嘴,对林彪的荧幕形象有了严重的分歧和顾虑,始终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与林彪有关的情节,众人就不知所措,到底写不写、拍不拍林彪,主创们谁也没有定论,也不敢定论。

八一厂把这个问题上报给了杨尚昆,杨尚昆力排众议:“剧中一定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的仗是谁打的?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来变得不好,就把他从头到尾都写成坏的。林彪我们要写,而且要实事求是!我们要是不写,东北战场的决战就会受到观众的质疑!”也正是因为杨尚昆的首允,这才有了后来《大决战》一片中十分令人深刻的林彪形象。



随着剧本定了下来,八一厂以全国海选“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选拔演员,主要角色要做到形神兼备,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几位关键人物全部敲定,古月的毛主席,卢奇的邓小平,赵恒多的蒋介石,苏林的周恩来,这四位毫无争议,但是在林彪演员的挑选,遇到难题。

当时很多演员不愿意演林彪这个角色,演的不好容易被批评,演的太好会入戏太深,产生“情感”易主,最终林彪这一角色花落到黑龙江鸡西市艺术剧院演员马绍信的身上。

马绍信刚开始在试戏的时候,想起以前林彪的“过错”,不敢放开手脚表演,整个人表现得十分僵硬,杨尚昆听说马绍信的问题后提醒他:“你只管按照剧本演绎,不用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我们演的是建国之前的林彪,不能因为他曾经做过坏事就抹去了他所有的好。”



有了杨尚昆的这段话,马绍信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为了能让马绍信更加了解林彪的形象,工作人员特意找来林彪的一些身边人。

在林彪的秘书,林彪的女儿,以及东北野战军作战科科长,副科长,保卫部长等人的帮助下,马绍信对林彪的性格内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的内向不只是木讷寡言,平时也鲜少做手势,大动作也不多。一成不变的脸上很少能看到情绪的起伏,通常他在营地都是独自一人盯着战略地图,他对地图上的地形了如指掌。如果说要拍摄一些细节的话,那一定是吃黄豆,林彪这个人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唯独对黄豆情有独钟。



马绍信把这个细节完美地融入进去,电影里,每到战事紧急的时候,马绍信就会捏着一把黄豆,表现出林彪深思熟虑的样子,这个小小的动作,一下子让人物的形象生动了起来,完美地还原了当时紧张的作战氛围,还原了有血有肉的林彪形象。

事实证明,马绍信饰演的林彪是成功的,他成为了《大决战》一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之一,以至于杨尚昆看完试播后,当场说道“林彪呢?林彪呢?”马绍信赶忙迎上去,只见杨尚昆紧紧地握住了马绍信的手,以一种复杂而沉重的感情看着他。林彪的女儿林豆豆也对马绍信的演技十分认可,她说:“你长得像我堂兄,而我堂兄十分像我父亲。”

《大决战》播出后,大获成功,好评如潮。三大战役被演员们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荧幕上,以影像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峥嵘岁月。观众们欣赏了影片也重温了历史,既还原了史实,又能感受到影片人物对话的生动有趣。江泽民同志在看完《大决战》后,赞叹的说“历史人物在一生中有许多变化,《大决战》在这方面的创作经验是非常成功的”。


THE END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