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豆瓣开分7.5,沈腾马丽《抓娃娃》是开心麻花的口碑翻身仗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7-17   浏览次数:485    评论

两年前,《独行月球》31亿票房,拯救了彼时的暑期档。两年后,《抓娃娃》4天6亿,再次救市。

开心麻花成功了两次,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沈腾马丽成功了两次

最近几年的开心麻花致力于解决口碑问题,它们做出了改变和努力,只不过从观众反馈看,还需更努力。

至少从目前来看,沈马CP仍是开心麻花仅剩的王牌。

01 非典型麻花

《抓娃娃》是一部非典型麻花电影。

早期的开心麻花电影,常被观众诟病是“段子喜剧”且“笑点低俗”。这种批评常见于《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时期。

在笑点方面,《抓娃娃》有了改善。这部电影大部分时候是依靠反差、信息差制作笑料。

比如电影开头,贾冰上门想扶贫主角一家,马丽反手拿出上等雪茄招待对方;一家人在儿子面前做戏,沈腾假装骑着驴车去打工,结果直接上高速了;儿子上别墅想查探父母真实情况,开门是沈腾马丽穿着不合身的佣人服。

内核方面的改变更明显。

《抓娃娃》中有一幕,捡瓶子的马继业遭遇了更富有同学的霸凌。如果按早期麻花电影的套路,结局大概率是“破烂马”华丽转身,回归土豪之子的身份,狠狠打脸那些欺负过他的人。

这正是开心麻花从《夏洛特烦恼》开始的爽文模式——曾经的loser通过某种方式(穿越、继承遗产)登上人生巅峰,期间穿插各种刻板印象,比如为富不仁的有钱人、嫌贫爱富的前女友等等。

但《抓娃娃》并没有走“给loser精神按摩”的老路。这部电影中,人物的成长不体现在“我有钱有地位了”,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从小被操控、被欺骗的小孩,决定走出“楚门的世界”,寻找自己的路。

其实早在几年前,开心麻花就在寻求转变。

分水岭是《李茶的姑妈》。彼时,这部票房口碑都不算成功的电影,全方位放大了麻花电影的缺点,比如段子化、物化女性、拜金。《李茶的姑妈》的失利,让开心麻花2018年的影视及衍生板块营收同比下降了23.9%。

从后续作品看,开心麻花很快放弃了迎合loser美梦的路线,转而追求更普世、宏大的情感输出,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里的小人物追梦,《独行月球》里的舍小我为大家,《抓娃娃》试图探讨的也是严肃教育议题。

《独行月球》是一个案例。这部电影已经很大程度上“去早期麻花化”了,在电影首映的豆瓣场,导演张吃鱼说:“可能对我来说,比票房更重要的就是豆瓣的评分,做这个电影我就是冲着评分来的。”

只不过,口碑依旧两极分化——有观众认可麻花的改变,也有观众觉得它不搞笑还煽情。

从《独行月球》的市场表现来看,这种转向也很难说是彻底的成功。

尽管《独行月球》是22年票房榜第二,31.03亿,但其实是有些低于市场预期的。上映前,很多业内喊出的口号是“保40亿冲50亿”;上映前期,票务平台给出的总票房预测也是40亿往上。

在口碑的影响下,《独行月球》明显存在后劲不足

《抓娃娃》会走得更远吗?从评分上看,它确实更好——《独行月球》7.3开分,上映五天就降到了6.9分,而《抓娃娃》目前仍维持在7.5分。

但《抓娃娃》或许也无法为开心麻花打一场彻底的口碑翻身仗。

02 是讽刺吗?讽刺了谁?

开心麻花转向严肃议题,效果喜忧参半。

目前最大的分歧在于,《抓娃娃》到底是讽刺中式教育还是迎合?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观众深深共情了那个东亚家庭的小孩,认为父母对马继业造成了巨大且不可逆的伤害,怒打一星。另一种观点认为主创在讽刺中式教育,给出了四到五星的评价。

出现这种南辕北辙的观感差别,原因在于《抓娃娃》本质是喜剧片,主题表达需要让位于类型满足,而它的喜剧元素和主题并不统一。

不少观众提到《抓娃娃》是育儿版《楚门的世界》。对比《楚门的世界》,《抓娃娃》的别扭感就比较明显了。

《楚门的世界》的主线简单清晰——通过看到死去的父亲、回忆初恋等事件,楚门发现所处世界存在异常,他进行了测试并开始第一次逃亡,制片人再次欺骗,楚门策划第二次出逃并成功。

全片围绕楚门觉醒、出逃展开,每一个剧情转折都有铺垫、有细节。楚门两次都坚定地选择了离开,哪怕被告诫外面的世界同样虚假、危险。这是真·自由意志的觉醒。

导演也从未用喜剧手法去呈现制片人对楚门的操控与精神戕害,那出以人为实验体的真人秀从头到尾都是可怕的。

而《抓娃娃》是喜剧片,故事前半段几乎都在搞笑,且笑点主要来源于富人装穷的反差,与觉醒、讽刺没太大关系。直到马继业读高中,故事瞬间进入觉醒副本,一切都显得那么匆忙且潦草,比如安全“卧底”十几年的奶奶突然在继业放学路上矫健地打篮球。

马继业的觉醒过程不仅缺乏铺垫与细节,还被大量的喜剧桥段冲淡了,如奶奶的暖水袋、“诈尸”、装爆米花的骨灰盒。

主创们暧昧不明的态度,也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观感的出现。

父母对马继业长达18年的欺骗与操控无疑是残忍的。他们从未尊重过孩子,武断地决定了马继业的未来,高高在上地对其进行测试与教育,像极了吃掉孩子的宠物还哈哈大笑拍视频的东亚家长。

马继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他的父母——平板进水无法退款、无法报考体校、奶奶离世。而这些痛苦几乎都化作了笑点,堪称“东亚地狱笑话”大合集。

对于这种操控的态度,电影结尾十分暧昧。

主创一边让马继业质问“你们是哪位老师,墙上没见过”,一边又让父亲反驳“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一边让马继业不回头地离开,一边又让父亲哭着问“晚上还回不回来吃饭”;一边让马继业选择体校,一边又在彩蛋里笑嘻嘻地暗示“生三胎”。

大儿子登顶雪山,不再渴求父亲认可,二儿子拒绝了父母安排的清北,导演肯定了他们摆脱父母阴影的选择。但矛盾的源头,那个东亚父权家庭里的掌权者马成钢,导演同样拥抱了他。

主打一个谁也不得罪,无论支持何种观点,都能从这种反复横跳中找到论据。只能说,和稀泥是最保险的结局,但不是最好的结局。

03 王牌沈马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沈腾马丽这两位极其讨喜的国民级主演,《抓娃娃》遇到的争议会更严重。

若没有沈腾马丽俩人接地气的形象与演绎加持,在阶级问题如此尖锐的当下,土豪装穷养孩子的设定,大概率会让更多观众产生不适,难以形成大规模共情。

同样,马成钢实际是非常不讨喜的角色,尤其当他面对发现真相的孩子时,步步紧逼、不断质问、毫无反思,俨然反派嘴脸。但沈腾用他强大的观众缘和喜剧表演能力,很大程度上稀释了马成钢的爹味与不适感。

戏外亦是如此。放弃爽文模式,转向探讨严肃议题,一顿操作猛如虎,但《抓娃娃》最大的卖点依旧是沈腾马丽。

《独行月球》首次官宣时,最受关注的就是沈马组合的回归,之后的营销也一直反复强调这一点。到了《抓娃娃》,观众甚至自我进化成“多余宣传,他俩演的我闻着味就去了”

出走半生,归来还得看沈马。

但沈腾和马丽都有超出开心麻花的远大前程。作为票房号召力极强的头部中年男演员,沈腾不愁大制作和好资源。

马丽也是强大的喜剧演员,可惜开心麻花并没有给予她同样强大的角色。

开心麻花电影基本以男性视角、男性角色为主。比如《抓娃娃》中,马丽所饰演的夏兰被很多观众评价“挂件女主”;《夏洛特烦恼》中,体验乍富美梦并最终获得成长的是夏洛,冬梅是辅助成长的糟糠之妻。

从作品选择能看出,马丽本人并不满足于此。她拍了耿军的《东北虎》,一部严肃的艺术电影;她拍了《水饺皇后》,这是马丽的首部大女主作品,开心麻花没有参与出品。

在沈腾马丽之外,开心麻花并未发展出一套良性循环的业态。它的剧本仍然不够好,它的表达仍然不够自洽,它的新人仍然没有出现。它仍然高度依赖着那两位演员,《独行月球》《抓娃娃》也并未摆脱这种依赖。

沈马已经够努力了,开心麻花还需要更努力。


THE END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