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颠覆自己的陈思诚,依然被骂惨…票房恐失利的《解密》,到底是牛片还是烂片?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8-03   浏览次数:97    评论

改编自麦家(《暗算》《风声》)同名小说,陈思诚执导,刘昊然、约翰·库萨克、陈道明、吴彦祖主演的悬疑电影《解密》,在经历超过一周的漫长点映后,于8月3日(本周六)正式公映。

不一样的陈思诚电影,点映即掀巨大争议

茅盾文学奖得主名作改编,磅礴恢弘的年代情报战和谍战题材,视觉奇观结合心理悬疑的好莱坞“新哥特大片”模式……从种种特质都能看出,《解密》的风格,和过往陈思诚执导的作品明显有差异。

从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的角度而言,类型紧贴好莱坞严肃大片和“冲奥”模式传记片、故事时空跨度大、耗资不菲、特效工作量庞大的《解密》,无疑是一次分量不轻的尝试。

而对于陈思诚这位曾以下沉路线成为国产类型片“流量圣体”的争议人物,各界都不难看出,《解密》的诞生,表现了他想证明自己“能拍好上档次大片”的高昂心气。

而在花絮访谈中,能看出影片调度资源的数量和重量级、前中后期制作的工作积累、雕琢细节的用心程度,都配得上陈思诚自己对于此片“倾尽全力、毫无保留”的描述。

但电影市场的规律就在于:塑造作品费心费力,并不能自动得到观众认可。纵然目前豆瓣尚未开分,但收集各平台网友的观影反馈,《解密》仍然和陈思诚过往的作品一样,引来了海量争议甚至嘲讽——“山寨模仿游戏+盗梦空间”“诺兰cosplay”“油腻自恋”“形胜于实”,是影片被“集火”吐槽的典型说法。

同时,业内虽然大多认可影片的技术成就,但对于其风格和主题并非一边倒赞誉,且普遍调低了票房预期。这部暑期档后程的种子级大片,最终票房突破15亿、甚至10亿的前景已经完全不被看好。

陈思诚的这次转型,恐怕将很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陈思诚过往作品和言行的争议,导致网络聚集、放大了某些观众对他先入为主的偏见,又或许是《解密》题材严肃、真幻交织的复杂叙事和156分钟的片长,有些过于“催眠”“劝退”主流观众了。

但是,《解密》华丽的视听观感,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实现了复杂叙事功能的梦境呈现,以及将好莱坞心理悬疑元素纳入主旋律“史诗叙事”的剧作创新,甚至包括青年偶像演员刘昊然突破自我的“人生表演”,也都不应被忽视,或一棒子打死。

玄幻飘渺的情节背后,是原著难改

先来看看原著和故事。

2002年《解密》首次出版,这是麦家的首部长篇小说。虽然在国内,本作的人气和评价不及后续的《暗算》和《风声》,但译成外文后,却在海外收获极高人气,经常被列入史上最佳间谍/情报小说榜单,是中国类型文学出海的杰出代表。

《解密》讲述了身世离奇的怪异数学天才容金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招揽进神秘机构“701”从事密码破译工作,先是破解了自己大学老师希伊斯为敌国设计的“紫密”,成为功臣,之后,却因为在破译更有挑战性的“黑密”过程中遇挫,精神彻底失常。

《解密》的写作风格一言以蔽,是一种充满了玄学元素的悲剧式疯癫

小说玄学之处,在于对天才主角的魔幻身世和惊世才能的极尽渲染,像古龙对大侠神功的描写一样令人不明觉厉。对于其智慧和破解密码的过程,小说其实缺少数学或密码学方面的严谨解释,完全是传奇小说而非悬疑推理小说的路数,这显然构成了电影改编的巨大障碍。

而《解密》小说的悲剧和疯癫之处,则是将天才间的殊死头脑战写得非常残酷,包括容金珍在内,许多角色的经历和身心状态悲苦、错乱、绝望,传递出一种荒唐命运的诅咒感。这点是电影改编需要扣牢的精神内核。

在这两方面,电影《解密》对原著做了一些大刀阔斧的改编,同时增强了这个玄学故事的逻辑合理性和感官冲击力。

针对小说中“解密”过程过于简略、玄学,难以视觉化的问题,电影有一个最核心的改编策略:以梦解码,将容金珍的十场梦完整呈现出来。

“梦境策略”惊艳且精妙

先不要急着吐槽“浮夸”“离谱”。其实这个看似大胆的改编选择,也有着相对令人信服的双重依据。

首先是原著中“梦”的出现次数本就不少——容金珍童年跟随“洋先生”学过解梦卜,而后续也不止一次提到容金珍爱做梦,并且“有人认为他是在梦中破解紫密”,只是在小说中没能展开“如何以梦解密”。

其次,科学史上本就有“梦中解密”的真实案例。门捷列夫曾记载自己“梦见元素周期表”,凯库勒自称因梦见“蛇咬自己的尾巴”而受启发得到苯环的结构——而《解密》电影也借棋疯子(肖央 饰)之口提到了门捷列夫。所以“以梦解密”这件事,在科学合理性上是说得过去的。

在此基础上,《解密》将容金珍的梦境扩展成了十场视觉奇观,既大大提升了电影的工业质感,又起到了塑造人物和叙事的关键作用。

其中有的梦是镜子。例如女性追逐的梦反映金珍的性萌动,巨大计算机的梦,反映金珍自感算力不敌电脑的挫败情绪,局长(陈道明 饰)成为叛徒的梦,则反映了金珍的精神紊乱和在组织中的危险感。这些梦反映了角色深邃幽微的精神世界。

有的梦是象征,梦提供了对角色命运或隐藏情节的暗示。例如第一场梦中的暴风象征金珍飘摇的命运,而希伊斯(约翰·库萨克 饰)的“红色沙滩和海象”之梦,更是埋藏着“黑密”设计中的精妙诡计。

甚至这样简单的分类和解释,其实也不能穷举十个梦境的丰富意涵——某些梦明显承担了复合的功能。

比如被分成两段、同时也是片中最壮观绮丽的“游乐园之梦”,在同一场景中,转轮自然提示了金珍“紫密”的结构,和爱人游艺反映了金珍面对恋爱的欢欣心情,摩天轮中的师生交互,又包含了情节里对天才博弈的暗示,最终的场景坍毁,既包含“一切皆虚幻”的矛盾隐喻,也象征着金珍精神状态的不可逆改变……

不得不说,《解密》中十场梦的设计,既宏大浪漫,又有草灰蛇线的精妙;从实际成片来看,视觉效果和风格呈现稳定,在国产片的工业质感中,是拿得出手的。

当然,有人认为某些梦境“形胜于实”,奇观的纯粹视觉刺激作用胜过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为了特效的“醋”包了整部电影的“饺子”。这或许也不能怪罪观众,可能是影片埋藏细节较多、引导又不足,将来上线流媒体后,如果有兴趣细究,自然会发现《解密》梦境中隐藏的细节,都有来源和铺垫,并非单纯“炫技”。

但即使知晓了所有细节,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对电影梦境部分的功能定位、具体呈现感到满意。

或许对某些观众、尤其是不了解原著本身“玄幻”风格的观众而言,这样“解密全靠做梦”的机制就是显得牵强、浮夸、过分凸显梦境设计者(导演)的存在感;又或许是对某些观众而言,一贯被公认为自恋、油腻的陈思诚,电影里有设计感”这件事,就已经显得显摆、洋洋得意。

但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即使他是陈思诚。能在原著“解密”部分贫弱单薄的底子之上,拿出这么一套兼具观赏性、合理性和内容深度的“梦境”改编方案,执行上又立起了国产奇观大片的较高标准,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物情感动力混杂,不同观众代入感有异

刨除那些对陈思诚固有的绝对偏见,部分观众觉得《解密》“不好看”的原因在于,《解密》虽然对主角内向性格和错乱状态的刻画还不错,但在描写最根本的精神动力方面有些混合、暧昧,做了太多加法,导致主题和导向并不十分清楚。

前面我们在介绍原著时说过,“荒唐命运的诅咒感”,是《解密》小说的精神核心;容金珍被家族阴暗史、师生对抗、国族命运、冷战格局、自身执念“缠绕”起来直至疯癫的过程,以及神经质天才各阶段内心状态的具象化呈现,才是真正的故事主线。

而观众能不能被容金珍怪异孤绝的性格、跌宕起伏的命运所打动,就是见仁见智了。

对于这样一个典型的“天才大男主”传记片模板,刘昊然在形象气质上的单纯质朴、愣愣的少年气,可谓和容金珍适配度很高。人戏合一,演绎出一种既灵光闪耀,又敏感孤独、纯真善良的破碎感,能够引得相当一部分观众被他打动、随他飘摇。

但与此同时,并非所有观众都有足够的耐心和共情能力,去沉浸式体会一个“非常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影片给大多数观众以“谍战片”的类型印象,但实际上外界的情报交锋和环境跌宕并非重点,精彩之处大多是在这个怪异天才的潜意识世界中,若是开始就未能代入,觉得散漫、飘渺,那自然只会得到全程梦游的感觉。

其次值得着重一提的,是在呈现效果上同样受到争议的“爱国”主题。

解密是为国家而解——小说中既囊括了不同人物对国家热忱朴素的爱和奉献精神,又借希伊斯这个“在英国求学、有着中国太太的波兰裔美籍犹太人”之口,表达了对“国家”一词的辩证思考。

小说袒露无遗地表现了麦家对国家的复杂情感,这其实是许多他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而在陈思诚的《解密》中,容金珍的双重动机则更加明显,既有爱国奉献的理想主义(更多是出于善良本性里的朴素救人观),又有沉浸于解密事业的乐趣和智力成就感(虽然最后成为一种痛苦的偏执)。为了将电影稍稍推向更主旋律的一边,丰满容金珍精神动力里的“爱国”成分,编剧做了一些加法。

少年金珍在日寇占领南京时期,被养父(吴彦祖 饰)通过汉字教育了“国”的含义,明白了“国家就是需要我们守卫的地方”,深厚朴素的爱国救国情感从此扎根而在破译密码的事业中,电影创造性地将容金珍的破译成果,和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原子弹试爆等历史大事联系起来,加强了《解密》“史诗感”的厚重。

与此同时,电影同样委婉还原了小说中对“国家”情感矛盾的一面。希伊斯反意识形态而重身边人的国家观念,从遵守“远离政治”信条到被卷入冷战斗争的无奈,容金珍在看见养母(俞飞鸿 饰)和堂姐(陈雨锶 饰)受到大时代环境冲击后,梦境里产生的不安元素,妻子小梅(任璐瑶 饰)“我们都是被选择”的自白,等等。

虽然受尺度限制没能完全展开,比如没能呈现出天才从事政治事业而非学术研究的虚无、悲剧感,比如修改了原著中容金珍全面疯癫的悲剧结尾,但电影已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了不少努力。

但整体看下来,却仍有部分观众认为片中“爱国情感”的层次有些单薄。无论是养父过于浅白、主旋律的爱国教育,还是对容金珍在工作中精神状态的表现,爱国有没有构成容金珍心灵中真实的破译动力?

因为电影对容金珍-国家间具体的正向情感连接着墨不足,这种“主旋律”成分的诚挚性和热烈性自然还不足以令人信服,甚至会显得有些生硬、孱弱。

相比之下,由于电影在前半段的家庭戏份中,用足够多“落到实处”的笔墨刻画了金珍和养父母、堂姐间的温情日常,后半段再次相见的亲情戏码,甚至包括堂姐略显突兀的表白,都比起更宏大的国家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但这条线索,其实也没有得到完满充实的收尾。

内容上的加法太多,或虚或实的“演出效果”太多,太想面面俱到,导致电影主角的情感动力比较混杂,这也是部分观众认为难以沉浸的原因。

模仿和偏见都是真的,总体值得鼓励

最后说一下网络上争议最大的,关于《解密》是否“模仿”“借鉴”了《模仿游戏》和《盗梦空间》等好莱坞经典的指责。

确实,《解密》中某些场景的元素,均带着有意无意模仿诺兰的痕迹,比如主角用开关灯判断梦里梦外的标志性动作,很难不让人想到《盗梦空间》里的陀螺描写。而海滩漫步、旋转镜头、美国国家安全局办公室的观感,似乎也有很强的“似曾相识”感,这些不用避讳。

但这不代表网友们所有的类似指控都有确凿根据——已知麦家原著出版于2002年,而书中已有影版“以梦解密”设想的雏形,以及类似《模仿游戏》的“怪异天才”叙事,至少从这些角度出发“鉴抄”,恐怕有点牵强。

再加上将心理悬疑和大特效进行融合的类型思路、某些此类经典作品的元素、风格、观感,其实也已经潜移默化融入全球无数创作者的潜意识,很难处处避免,也未必是有意拷贝。

只能说,观众对《解密》是否“有独创性”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敏感,估计有一大半的因素,要怪到陈导自己过往这样那样不那么光彩的“借鉴”黑历史,以及“越红越黑,越黑越红”的特殊体质身上。

不过,《解密》也确实有令人直接生理反感的部分——陈导在结尾完美诠释“画蛇添足”的亲自出镜,还真就印证了他藏不住的自恋本性。

这么说吧,这个令人难绷的尾巴,令本来想为他说几句好话的观众,都结结实实被喂了一大口,不得不沉默下来;而本来就对他有所偏见、又疑心影片主体部分是否过于显摆的观众而言,就更像是导演亲自递上了罪状书。

只能无语。

不过,这个和电影正片无关的部分,也不应该让先入为主的偏见,过分妨碍对《解密》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部不无亮点的新主流商业大片,尽管不是尽善尽美,尽管可能还有模仿的痕迹,尽管没能洗干净陈导的自恋和轻浮,但至少称得上国产类型片和陈思诚本人,一次用心、用力、也有八成完成度的有益探索。也至少证明了导演在市侩层面上的“聪明”之外,还具备更高远的野心和执行力,对国产商业片类型开拓的责任感,以及不断成长的审美能力。

无论如何,陈思诚这样一位当下中国电影圈实质上的中坚人物,能逐渐升级进步,对中国电影而言是一件好事。言尽于此,希望陈导继续进步,拿出更多有分量的作品,早日彻底“洗白”自己。


THE END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