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硬刚周星驰、玩弄沈腾黄渤,55岁的马东彻底“飘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12   浏览次数:46    评论

前言:

翻车了,55岁的马东遭到“网暴”。

被评办节目骚操作太多,吃相越来越难看。

不仅如此,他在节目中玩弄沈腾黄渤。

还“硬刚”中国喜剧大师周星驰。

此情此景,看得人不禁要问。

难道人飞黄腾达以后真的会“飘”吗?

就连一向自诩智慧的马东都不能免俗?

事实证明,郭德纲当初说得没错。

01职场现形记

常言说娱乐圈竞争很残酷。

这点在马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明是从爱奇艺发家。

却在本家困难的时候转身投入腾讯怀抱。

要是放在男女关系中,这叫“始乱终弃”。

而新节目一开场,黄渤没有放过马东。

直言为什么突然换平台。

高情商马东罕见“卡壳”。

随便说了两句场面话糊弄过去。

不过通过爱奇艺现状就可以知晓一二。

比如前段时间的男足比赛。

爱奇艺“碾压”央视,拿下球赛版权。

貌似看起来挺有钱的。

都可以和央视“竞争”了!

实则不然,球赛一开始。

它大搞“收费制”,把想要钱写在脸上。

这样也就算了,偏偏平台服务器崩了。

那些已经付费的观众根本看不了球赛。

不得已之下,爱奇艺计划全部泡汤。

挨个给付费用户退款到账。

由此可见,老东家是真的有点捉襟见肘。

难怪马东选择跑路,另起灶炉。

而面对昔日合作伙伴“背刺”。

爱奇艺这么大的平台也不是吃干饭的。

他转头向周星驰抛出“橄榄枝”。

推出全新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

就连节目档期都精挑细选和马东“相撞”。

“对打”之意已经溢于言表。

尽管马东这边办得早、观众黏性高。

然而在《单口季》开播后。

还是有好几个嘉宾偷偷跑去报名。

为此,马东特意在《喜人》中贴脸开大。

“你不是已经在隔壁演砸了吗?”

半开玩笑的态度下似乎暗藏“危机”。

吓得嘉宾刘旸连连表忠心。

他表示这里才是他永远的家。

能给员工逼出一连串溜须拍马。

马东这个老板当的。

多少是有几分威严在身上的。

那么,从种种迹象看下来。

这场“职场大戏”。

向我们揭露了马东“商人性质”的一面。

难怪他会让节目组剪掉学员们的作品。

这才是他挨骂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被剪掉的作品是决赛“毕业表演”。

于情于理,都应该让演员们演完最后一场。

并且,从第一季追到现在的忠实观众。

也都对毕业小品抱有巨大期待。

就算演出真的奇烂无比。

至少让大家看看完整版自己评判。

可马东方给出的理由是。

小品涉嫌“版权问题”。

言外之意就是节目组没钱。

不会专门为了一个作品购买版权。

眼看演员们没日没夜排练。

心血却全部都付诸东流。

观众可不就会“打抱不平”吗?

况且,有人指出,没版权就说没版权。

节目组却故意用“作品太差”去引导。

这种行为既不尊重事实。

还有故意“引战”嫌疑。

再者说,节目收官之战中。

请来了沈腾、黄渤、徐峥等人助阵。

原本,全国最著名的喜剧演员齐聚一堂。

场面应该会很热闹才对。

马东作为主持人。

却硬是安排了40分钟“尬吹”环节。

让看节目的观众无不表示“无聊”。

“像中年男酒桌敬酒。”

而掀起无数舆论的马东本人。

竟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

有一种花了钱不折腾大牌说不过去的既视感。

这样前前后后看下来。

老职场人马东确实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02我爸是马季

在没“飘”之前。

马东还是吃过几年苦的。

别看他爸爸是相声大师马季。

手底下出过冯巩、姜昆等曲艺大家。

但马东却无心继承父亲的职业。

他初中就出国读书。

毕业后在澳大利亚从事IT工作。

几乎可以说是和文学艺术丝毫不沾边。

而他之所以走了和父亲截然相反的路。

我估计和他的家庭经历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因为年代关系,马东三岁之前从未见过马季。

当他后来会说话会走路的时候再见到爸爸。

张口第一句话竟是“叔叔好”。

据马东回忆,父亲马季很少落泪。

而父子相见的那天。

是他第一次在儿子面前哭。

如此一来,一家三口几经波折终于团圆。

可当日子稳定下来以后。

马季相声名气在外。

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

众所周知,传统相声最重视师徒情。

渐渐地,家里常常有徒弟上门。

而马季对徒弟们热情招待,倾囊相授。

说是把徒弟当成第二个儿子都不为过。

少年马东偶尔会感到几分落寞。

内心深处不由得排斥相声。

以至于选了一个南辕北辙的专业。

而尽管马季是相声老前辈。

那个时候艺人们工资并不像现在一样“膨胀”。

因此,马东看似是光鲜出国留学。

实则在外勤学俭工。

最难的时候,他在小作坊洗袋鼠皮。

每天工作的地方都散发着一股骚臭味。

好在守得云开见月明。

马东成为IT工作者后不仅拿高薪。

还通过了澳大利亚的永居申请。

就在家里人都以为他要在国外定居。

没想到马东却辞去工作,毅然返回北京。

当时,所有人都质问他,脑子里装的什么。

马东不以为然,只说想“从头开始”。

原来,基因的遗传很强大。

在外工作越久。

他骨子里对艺术的渴望就越强烈。

马东头一次相信命运。

他不得不承认。

有些事他生来就要去完成。

如同美术家陈丹青所说:

“喜欢画画?这个拦不住的。”

不过要说三十多了学相声。

也有点不太现实。

马东把目光放在了播音主持方面。

回国后,他先是去北电进修电视专业。

后又在机缘巧合下成为《有话好说》栏目主持。

初来乍到的马东不懂什么叫幽默和效果。

他只知道,节目要想做好,就应该表里如一。

于是,随着马东的到来。

节目的社会选题越来越广泛。

可也因为过度地“敢说真话”。

而被台里多次给予警告。

仅播出两年,就走到了停播的结局。

这次宝贵的工作经验让马东茅塞顿开。

他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不再只满足于“主持人”的身份。

而是将目光瞄准了“节目制作人”。

事实证明,他独到的眼光和与生俱来的艺术嗅觉。

让事业仿佛“开了挂”。

那个时候网播形式刚刚兴起。

马东就趁机推出网综《奇葩说》。

“既然当代人一点事都能吵上半天,那为什么不干脆出一个吵架综艺呢?”

这是他发起《奇葩说》的初衷。

果然,新颖的节目性质和高知嘉宾。

让《奇葩说》彻底和外面的作秀综艺区分开来。

节目里的议题观众看完不过瘾。

还专门发帖吵到节目外。

播放量和讨论度都居高不下。

其中,有一个议题至今仍是网络热点。

“着火的时候救蒙娜丽莎画像还是救猫?”

李诞作为反方,他的辩论直接让他一战封神。

“我选择救猫,因为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中的蒙娜丽莎。”

网络吵吵闹闹的同时。

主办方马东进账无数,笑得合不拢嘴。

而彼时的他已经是四十岁高龄。

果然如他所言:不怕从头再来。

03观众需要马东

有了《奇葩说》大获全胜的经历。

所有人都以为。

马东会朝着语言类节目一去不复返。

没想到,他又一次推翻前面的经验。

把手伸向了毫不熟悉的“摇滚领域”。

就这样,《乐队的夏天》横空出世。

捧红了无数小众乐队。

那些曾因为“玩摇滚”入不敷出的年轻人。

无不对这个节目充满感激。

直到今天,仍有许多观众留言催促。

“马老师,《乐队》快出新的吧!”

到这里,音乐领域就是他的极限了吗?

不,马东推掉音综策划。

把目光投向沉寂已久的“喜剧市场”。

“国人对快乐的渴求无穷无尽,任何喜剧表演都是精卫填海。”

如此精准地评价,活该马东又赚大钱。

根据数据可知,《喜剧大赛》播出那年。

爱奇艺年度报表收益翻了两倍。

可见马东的实力强悍到了什么地步。

然而,任何作品都逃不过越做越差的定律。

马东也不例外。

更多的明星,更多的植入广告。

商业化味道越重,越让观众感觉不真诚。

正如郭德纲所说:马东已经早早地活明白了。

这句话看似是夸赞。

实际上更像是一个人精对另一个人精的真实点评。

“活明白”的马东,难逃“忘记初心”的指控。

不过,对于这次挨骂事件。

也有知情人士中肯发言。

他们表示,节目录制时看完了所有小品。

被剪掉的那个确实很难看。

演完以后都冷场了。

并且,上场前节目组多次沟通。

直言因版权问题需要更换剧本。

而演员丝毫不服从、不配合。

这才不得以“一剪没”处理。

老板马东就更倒霉了。

试问,他花那么多钱请了一圈明星。

目的是为了什么?

第一就是最常见的,收视率问题。

第二也是想通过这个机会。

将不知名的喜剧演员们举荐给业内大佬。

谁知一部分人完全不珍惜这个机会。

用质量很差的作品去“游戏”和“应付”。

连一向不说重话的沈腾都看不下去。

还害得马东被人骂“不近人情”。

要我说,无论是“跳槽”还是“过度商业化”。

马东身上的争议都可以用一句话辩解。

那就是,他自始至终讨好的“甲方”都是观众。

虽然有些夸张,但目前看来。

观众不能没有马东这样的制作人。


THE END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