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港片枪战鼻祖,不看可惜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14   浏览次数:655    评论

《龙虎武师》中,洪家班的元武向大家介绍自己早期做死亡替身的经历,重点说到他在一部电影中从几层楼上摔下来那场戏: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用背部着地。

这等于自杀。

但他还是做了。

很多人说他疯了,洪金宝也疯了(元武隶属洪家班)。

然而《龙虎武师》中所有接受采访的人,无论慷慨激昂或是感怀岁月,都没有直接说出当年能叱咤风云,让香港电影与好莱坞较劲的内情:

竞争。

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别人做到了,你没做。

明天就不用来了。

时隔几十年,能让元武心心念念的这场戏被载入龙虎武师的永恒经典中。

它还有另一层意义:

香港枪战片鼻祖。

这部电影叫《省港旗兵》。

作者 | 王重阳LP

编辑 | 小白

排版 | 板牙

1

麦当雄喜欢剑走偏锋,他导演的作品格调大多写实。

编剧陈欣健更是传奇:

从警司任上直接跳出来写剧本,当主持人。

这两位通力合作打造出了一部经典禁片——

1984年的《省港旗兵》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题材都让内地十分难以接受。因为它应和影片拍摄时的年代背景,即便1980年代距离2020年代已过去了四十年,依然能够看出当年港人对内地的认知和态度。

香港媒体自《省港旗兵》之后,竟也用这个名字开始称呼那些在香港的内地不法分子。

可见影片现实主义风格的成功,它是从近距离给观众带来震撼,描写内地歹徒的凶残与精神及物质生活的匮乏。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1980年代,中国内地与香港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属于两个世界,国人迎接改革开放的喜悦没多久,就被外界那种近乎天顶星人的生活震撼,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失落与不平。

曾几何时,深圳某村成了全国知名的“二奶村”,一个普通香港货运司机到深圳都可以包养一名女大学生。“海外关系”也不再是一种禁忌,反而变成荣耀。

1980年代的香港还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电影)的高歌猛进让香港成为一代内地人心目中的圣地。

最为重要的是——

1980年代的香港真tm繁华啊!太古城的shopping mall看起来就跟今天的一样,夜总会的洗手间也高档雅致得不行。这么迷人的大都市,谁不想留下来?就像八十年代的内地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回国。

无它,内地当时太穷了,太落后了。

这里先给年轻朋友科普一下电影“省港旗兵”的含义,毕竟年代久远,很多专有名词早在97回归之后渐渐消失了。

省港:这是一个传统的地理名词,专指广东省和香港地区。

旗兵:这个词就有几分戏谑调侃。“旗”是红旗,“兵”是红卫兵。“旗兵”却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概念。最早特指广州“文革”运动中的“红旗派”。电影台词里也有一句“当年攻打中山纪念堂……”这都是粤港地区的历史记忆。

当运动结束后,一部分“旗兵”偷渡到香港,逐渐在当地结社。港人此后把所有赴港的内地犯罪分子称为“大圈”,然后电影上映,“旗兵”之名更传播开来。

这里还得说到《省港旗兵》的主演林威,他祖籍山东烟台,20岁入行拍戏。身材高大却没演过几部像样的正派人物,《省港旗兵》是他为数不多担纲的主要角色之一。可惜电影火了,人还是星运欠佳。麦当雄为了拍这部电影更是亲赴广州拍摄部分实景,还选用了大量非专业演员,在香港三百多名“大圈仔”里选出六人和林威搭戏,陈欣健又比照这些人的性格语言和行为特点调整剧本……

然后,《省港旗兵》让当时的香港市民大开眼界。

2

《省港旗兵》的剧情放在今天看可能略显粗糙,它的结局也不好——

麦当雄和陈欣健本来也没打算拍成什么伟光正的电影。

林威饰演的大圈仔头目和其他几名大圈仔全都被警察乱枪打死,死得还很憋屈:

抢劫时有个同伙受了重伤,林威他们带着伙伴进了九龙城寨找医生治伤。期间发生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林威分出赃款说大家就此散去,其中一人表示自己不想离开香港。这个事情影片开始就有伏笔,大圈仔们都很年轻,他们不愿意再回到落后贫瘠的家乡,见识了花花世界还有了钱,谁还想回内地?

林威见此也不勉强,他拿走自己的一份离开,不料刚走出城寨就被追击而来的警察堵住,双方在城寨内边跑边打。此时九龙城寨还没有被拆除,《省港旗兵》算是保留了一段非常珍贵的历史影像。

接着林威不敌警方火力,刚刚跟他翻脸的伙伴们出现救下了他,众人撤回黑诊所,然后在一番穷途末路的抵抗中死去。

然后,香港枪战片鼻祖诞生了。

没有镜头的特写刻画,也没有呈现弹道的视觉特效,一切显得逼真又窒息。

电影上映后,很多观众表示“太真实了”,而且“大圈仔”也没有因为这部电影受到歧视,相反不少人都表示对内地同胞在港处境的关切和同情。

这其中就牵扯到从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内地偷渡潮,以及当时港府对内地偷渡客采取的种种行政举措。当年港人对在香港被抓遣返内地的同胞多采取庇护帮助的态度,他们知道在那个特殊时代中,这些人回去后的命运大概不会太美好。

影片中,“旗兵”们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内地才能像香港一样?”

这句话对于已经有些年岁的观众而言真的是百感交集。

撰文之时,香港电影人大多已经北上二十年,许多人把公司都开在了背景。曾经的内地人冒着危险偷渡去香港,如今的香港人北上淘金。

电影,之于两地……

其实也说不得谁优谁劣。

后来《省港旗兵》陆续拍了三部,分别是徐锦江、刘德华主演。

政治意味及对内地的观感变得一言难尽起来。

少了一些同理心,多了几分对97的恐慌。

3

1980年代,许多导演和编剧已经把视角放在内地与香港的关系上,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内地的了解依然相对片面。如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和麦当雄的《省港旗兵》,都是用不同的角度侧面记录当年的内地社会。

至1997年前,不少香港电影都在讲“97大限”,或只是调侃,或真心恐惧。

人们在一个时代中的共鸣才是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去现在以后都是这个道理。

《省港旗兵》中这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和香港市民一样,都是同胞,也都为求两餐一宿,大多数人被身份限制找不到工作,只能抱团铤而走险。

当年香港对内地学历存疑,不认可内地教育的含金量……当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客观上确实造成了许多内地高知分子抵港后生活窘迫。陈可辛的《三更之回家》中,男女主都曾是内地医学院的学生,在香港受到学历歧视导致生活困顿。

比他们更潦倒的就是“省港旗兵”,连文凭都没有,打黑工的机会也少。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他们只能犯罪。同时一些真正的坏人冲着“干一票就走”的目的到香港犯罪,然后潜逃回内地……

这是内地与香港交织的历史。

林威等人饰演的“大圈”正是历史中的一部分。

内地人在香港电影中的形象转变,还要等到2000年之后,香港回归,大家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胞。内地资本介入香港电影,内地人的形象也就变了:

或是高官巨贾,或是精英人士。

2010年之后,内地经济迅速发展,上海、重庆、深圳等地经济产值陆续升高,香港人少了歧视和同情的理由,内地人在香港电影中的形象自然也随之提升。

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所言非虚。

昔日的“大圈”或“省港旗兵”成为历史名词,这部香港枪战片鼻祖,之于后世的意义就是——

家国兴衰之于小人物的深刻影响。


THE END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