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影院 低调影院

门前宝地,徐浩峰拍了个带货视频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24   浏览次数:642    评论

“一瓶酒20元,真粉丝买不起。”

作者 | 9527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前阵子某国产白酒请某名嘴担任代言人惨遭营销翻车。

网上讨论了半天,有一名网友总结很到位:

“一瓶酒20元,真粉丝买不起。”

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

比分析市场、讲白酒品牌不吃香什么的有用多了。

功夫片,或者说武侠片也是一个道理。

这类片种没落了吗?

的确。

前不久还在说成龙、洪金宝、李连杰、甄子丹之后的功夫片退缩到了网络大电影,内地如赵文卓、吴京等也年岁渐长,谢苗、释小龙都处于不惑之年。

市场环境、观众口味,都是功夫片持续低迷的客观因素。

但话又说回来了,即便如今功夫片市场热度依旧,对于某些题材和动作呈现也不会太友好。

因为曾和李小龙打过架的陈惠敏说过:

“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招式都没用。”

所以商业功夫片从有人开始拍那会儿起,讲究的无非两种排面:

要么拳拳到肉,要么眼花缭乱。

1980年代的时候内地电影人没搞明白这个道理,生生让香港功夫片抢走了市场。直到1990年代初,随着两地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很多武行去香港拜师学习,终于明白“打得好看”有多重要。

这个“好看”,不仅是观众喜欢看,而且还要拍得是那么回事。

脱离这个原则,就是自娱自乐。

这不是我说的,是票房说的。

因此回到上面说的一句总结:

“一瓶酒20元,真粉丝买不起。”

对,我说的就是徐浩峰。

01

《门前宝地》9月20日上映,截至9月23日,全国票房129万RMB,基本判定完扑。

我看到有人在分析各种成因,还碰瓷张彻、胡金铨古早时代的武侠。

个人觉得这属于“碰瓷”。

那是什么年代?现在是什么年代?

咱就说三点:

一、向佐、安志杰从来不是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二、功夫片在现今大趋势下走院线,需要勇气。

三、徐浩峰的武侠电影,一直不为大众接受。

尤其是第三点,业内部分神捧不代表市场认可。

这个现象不限于徐浩峰的武侠,还有很多电影产品,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果就“电影拍给谁看”这个问题分析《门前宝地》的话,可能许多文艺青年会破防:

在所谓的专业人士眼中,“八斩刀砍万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那“八斩刀”在实战中真的能扛长兵器吗?反正在李安的《卧虎藏龙》里,章子怡对阵杨紫琼时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前提是武指还知道“卸力”的原理,还知道打不动了赶紧换兵器,一把兵器打通关也不是不可以,需要构思,至少让观众看出门道。

不能说“内功+巧劲”就能化解兵器的劣势,那必须出门左转找徐克——

属于走错片场的行为。

打得匪夷所思,普通观众就难以理解。

早期国产电影《黄河大侠》也好,《少林寺》也好,参演的演员都有真功夫,导演也乐意听武指意见,兵器、拳脚怎么用都有说道。

但打出来基本也多是表演类的套招——

观众要看每个动作的仔细分明,知道四两怎么拨千斤。

后来特技运用在武侠片中,功夫就渐渐有些不讲道理了。唯有李连杰等人还凭着真功夫打出来很多精彩。按采访中大家的话说:

“一场戏打下来,疼得浴缸都迈不进去。”

习武之人讲究血性,往往打着打着来真的了,这些属于电影秘闻,也能说明拳脚功夫真打出来的效果,还有动兵器的时候绝不是“教一个女子几招简单动作,就能守住船头把几个人打趴下。”

真要这么设计也行,但还是那句话:

动作一定要好看,细节一定要合理。

能设计出来,武行功不可没。

这个武行,一定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武师,不是虚拟抽象的“武行”。

早年间打戏讲究真才实学,能不能打,会不会打,行业内的人一看便知。

02

徐浩峰的武侠情境跟一般认知中的武侠片不一样,他更讲究“意”,但这一点他本人肯定不乐意承认。按有真功夫的人讲话:

如果打起来都像《师父》里的巷战那样,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成为武学大师。

在他所有的动作设计中,往往有一种肉眼可见的臆想套招——

“你往这边来,对,到这,然后我把你兵器卸了。还有你,拳头飘过来,我侧一下,点一下你,你倒地,好。这就完事了。”

其实大多数武指在片场都这么干,唯一不同的是人家讲究“反关节受制”和“杠杆原理”,这些仔细看一般动作片都能看出来。

徐浩峰没有,他很多作品里都不存在“力”的作用。

因此普通观众就会看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对战,好像轻飘飘地没怎么打人家就输了。

演员更轻松,一场戏下来腿磕一下就算重伤,送医晚一点自动痊愈。

所以我身边一些习武的,练过搏击的人看徐浩峰的武侠,基本上都是:

“哦?哦!”

没一个人说“这招巧妙,这场戏打得精彩。”

他们平时也知道花钱买票看电影,但从来不看徐浩峰的电影。

只说一件事:

怎么做到在对战时腰部不发力、腿部不发力、肩膀不发力就能卸下人家几十斤兵器的?

“几十斤”看着分量小,你真拎起来耍两下保证气喘吁吁。

何况挥舞起来打人,即便是道具也要使出力量感。

人家不,非要举重若轻。

我记得《卧虎藏龙》里杨紫琼刚举起一把水磨禅杖冲来没几步,就因为重心后移险些被禅杖带倒,一来有些喜剧效果,二来真实表现出兵器的重量和质感。

这些,在徐浩峰的电影中很少出现。

要命的是玄幻归玄幻,他还不用威亚,不喜飞天遁地。

于是他的功夫片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那么谁在为徐浩峰叫好呢?

至少目前,我没有在网上看到任何一篇讲解其动作套招合理性的文章。多的是这部电影用了哪些兵器,兵器源流和拳脚派别等等。

讲意义都挺好,讲实战都抓瞎。

问题是如果拍动作,就要考虑到观众对功夫的理解和实战运用的道理。要么干脆都“东方不败”一下,一掌凌空打出,大家都倒一片,也没人较真。

坏就坏在这玩意总被人当成真事。

03

真功夫打起来不一定好看。

但真功夫不代表“丑”功夫,也不代表假功夫。

如今功夫片也一直被延续继承,只是纯粹的功夫片很少,多融于警匪、枪战,甚至还有恐怖片,比如温子仁导演的《致命感应》有一场在警局大杀四方的戏,要求的是视觉上的连贯性。这类动作戏更讲究力感和流畅性。

早些年香港武行西行好莱坞,像《三个火枪手》《刀锋战士》等背后都有熊欣欣、甄子丹等人指点,欧美演员本人知名度高,还有肌肉感,结合不错的身体素质打出来的视觉效果很棒。

甄子丹本人回国后,针对功夫片的低迷率先把自由搏击这一套用在《导火线》和《杀破狼》中,讲究的也是拳拳到肉和身体素质抗衡,观众会看到一些相对真实的动作场景。

但没有人会以为现实中挨那么一拳一脚还有人能站得起来。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确实,以前能看到有孩子看了某部电影跑去少林寺习武这类新闻,但这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儿了。

现在讲传武,大多不是好词。

比如我在网上看到某地一派据说是练拳的武师切磋,说好了是交流,打着打着人家急了,两边都用上了王八拳,一边打一边嘴里还不闲着:

“我都让你几把了?!”

很多人想表现出武术的真实面貌,所以几十年里如果不讲天马行空的话,武师们必须讲究套路,所有拳法和兵器格斗打出来一定要好看。

徐浩峰说“武术没有套路这回事,把习武人当作一个职业来拍”,这就很理想化。

当然,有人认同他的观点。

比如一些文艺青年,自身没有习武的经历和体会,按照想象去设计动作,“反关节受制”这些在军体拳里都存在的基本原理统统不知道,徐浩峰的电影就适合这些人。偏偏巧了,他们还能从角度、运镜、光学、美感等各方面大加赞赏,就显得电影感觉很不错。

但大众市场不认可。

简单地总结,如果在电影里能把“一力降十会”表现出来就算很了不起的进步。

不过现在的观众,即便看真功夫打戏也宁愿快进到直接看对手戏,要的就是打起来有爽感,还要看着很“真实”。

徐浩峰做不到这一点。

他依然沉浸在自说自话的“武林”当中,不愿意表现出真实感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在回避专业武术指导的意见。

人家想法很纯粹:

你这场戏,打出来要让人接受。

他不是,他就是比划着上场。

然后一帮文艺继续神捧:

“他说他是乱打的,他可不是乱打的啊,明明是有备而来……”

结果,在电影市场本就低迷的情况下彻底扑了。

如上,市场环境只是一方面,观众情绪和大众认知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真打我现在都懒得看,何况你这种打法呢?

纵观徐浩峰截至目前的所有功夫片,叫好不叫座都属于小众范畴,要让粉丝去电影院买单,不至于如今排片和票房这么惨淡。

颇有些像“星宿派”每次出场,前呼后拥,喊的是“星宿老仙,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法驾中原”,真要临敌,众人一哄而散。

然后继续嘴硬:

“地滑、草皮不好。”

国足倒是能点赞,可电影市场和观众不会。

功夫讲的不是神秘主义,电影更不是神秘主义。

《剑雨》里转轮王也讲得很明白:

“练武功就练武功,玩杂技就玩杂技,你又要练武功,又要玩杂技,你不死谁死?”

有人说期待这类纯粹的功夫片依旧保留一定的市场,我原则上是赞同的。

但市场怎么反映,我相信观众有自己的投票权。


THE END
746